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魏德聖導演到亞洲大學座談

http://www.asia.edu.tw/Main_pages/hot_news/news_11_05_11_5.htm

電影導演魏德聖與演員羅美玲蒞校座談,強調該片並非是講述仇日的影片,是闡述一種民族信仰。
圖說: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魏德聖導演到亞洲大學座談,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與會致歡迎詞。
亞洲大學(Asia University, Taiwan)今(11日)天邀請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電影導演魏德聖與主要演員羅美玲蒞校座談,魏德聖導演說,賽德克‧巴萊這部影片,並非是一部講述仇日的片子,是在談一個民族,以反抗的行動獲得靈魂上的自由,並成為「真正的人」;他建議同學們多觀察,多看書,先懂得生活、跟人溝通,就會看到美的事物,才能夠感動人。
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今天下午1時30分邀請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電影導演魏德聖與主要演員羅美玲到校,跟亞洲大學同學面對面座談,會後還有簽名會;副校長劉育東、數媒系主任蔡明欣等人到場歡迎。劉副校長說,魏導富有思想、有熱情,更欣賞他的電影獨特又細微,女主角羅美玲有泰雅族獨特高貴的氣質,也讓人印象深刻。
圖說:「賽德克‧巴萊」主要演員羅美玲小姐與亞洲大學學生分享拍戲心得。
魏德聖導演先大方秀出未做特效、未經修潤、短短5分種毛片,緊湊的情節、節奏抓住了與會師生的心神,他進而與同學們分享許多拍攝上的趣事與經驗,如為了「霧社街」場景的搭建與公部門的溝通,及尋找資金拍攝這部電影,過程相當週折。
魏導說,他不希望讓人們停留在霧社事件上,因此使用了「賽德克‧巴萊」的這個名字;這部電影是闡述信仰,是一個回到「人的中心點」去思考的題材,也不能用現在文明的觀念,去判斷當時人的想法。「一個信仰彩虹的民族與信仰太陽的民族,彼此為了各自的信仰而戰,但他們忘了,他們信仰的是在同一片天空下。」,影片中反覆在畫面中讓大家看到:盛開的櫻花、夕陽、彩虹,在如此美麗的畫面之中,不應有仇恨存在。
羅美玲小姐表示:霧社事件對我們這一代的人而言,或許知道莫那魯道,知道這是一場抗日戰爭,但並不知道這是為何而戰,但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,她了解這些人的故事,也就知道了事件背後真正的意義。
圖說:亞洲大學副校長劉育東致贈紀念品給賽德克‧巴萊」魏德聖導演(右)。
「一個美麗的鏡頭常常需要好幾個NG!」歌手轉為演員的美玲指出,為了要成就這樣一個美麗的鏡頭,很多演員真的吃足苦頭,許多工作人員帶著設備走遍了許多地方,甚至劇組還有一部「水肥車」,載著工作人員下山、上山。劇組來自日本、韓國的特效團隊、中國的武行,還有原住民語交錯其中,都是為了「賽德克.巴萊」這部影片。
現場有同學提問:「魏導拍海角七號,跟拍賽德克巴萊有何不同?」魏導回應說,當初「海角七號」講的是本土的故事,「當時我只想拍一個讓台灣人看的電影」,沒有設想海外市場;但賽片不同,它所傳達的是民族的信仰,當影片出現原住民祖語,透過翻譯,可以講的很有詩意;「每個地方都有原住民反抗殖民者的故事,這種故事全世界都有,但我們講的是一種信仰。」
「魏導未來是否有考慮拍攝動畫電影?」魏導說,依他的觀察,動畫影片技術的問題可以解決,還重要是要有「好的故事」。目前只有短片的題材,長片的題材常被限制。「台灣是有人才的、有機會的,但要互相結合。」,他建議,在故事中加入動人的元素,同學們平時要多觀察、多看書、多溝通,你會發現你活在一個美的世界裡面,多喜歡、常親近你生活周遭,就會發現很多感動自己的東西。
圖說:魏德聖導演為亞洲大學學生簽名留念。
圖說: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魏德聖導演與亞洲大學學生合影。
圖說:「賽德克‧巴萊」魏德聖導演到亞洲大學座談會後合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